• 1950

    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最初由华北大学军体室发展而来,1950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华北大学军体室从此改为中国人民大学军体室,后来又改为体育教研室。1950年间成立了体育资料室,郝笃祺为负责人,资料员有史攸德、付静贞,另有龚培山、徐武邦边任课、边学习。

  • 1951

    在1951年,中国人民大学创建了体育研究生班,学制2年。从大学本科学生中,共调派了九位研究生:常伍彝、王在武、薛文智、黄立燊、刘承勋、刘铁、刘中英、白若延及张长龙。他们有计划经济系的、有法律系的、有贸易系的、俄文系的,其中有些人是学校学生篮球队的队员。特聘请从苏联回国体育专家黄健及本校有关系所教授和本室有关专业教授、教师任教。1952年3月毕业,除张长龙返原校(华中师大)任教外,全部研究生均留校任教。

  • 1952

    1952年三反五反运动后,主任田辉调到国家体委,后又调到教育部体育处工作。秘书杨峰调到北京市体委。他在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当北京市田径队主教练,主抓短跑。田辉调走后,教研室的领导体制改为核心领导小组,没有教研室主任。在学校教务处的领导之下,由五个人组成,组长是时万咸,五人核心领导小组工作几年后,军体教研室改为体育教研室,正式任命时万咸为体育教研室主任。教研室下分教学组、课外组、科研组、办公室、器材管理室。

  • 1954

    1954年,李宗岳、陈振邦二位同志从志愿军调回,任教研室秘书。大跃进时期,许多教师分批分期下乡锻炼。

  • 1957

    1957年体育教研室改为军事体育教研室,从哲学系调来余进同志任党支部书记,正式成立中共党支部。下面成立两个组,一个军事组、一个体育组。军事组由李宗岳同志负责,他同时兼武装部的副部长,搞民兵训练。军事教研组新增了苏仲仁、张同新、刘振寰等人,并从体育组调入了张德山、刘中英等数人。体育组由郭堃同志负责。大约三年后,军事组独立出去,恢复体育教研室。

  • 1959

    1959年-1960年困难时期停课。当时,体育活动受到限制,只能开展以太极拳为主的活动。1961年,调工经系应届毕业生李德印教太极拳。

  • 1965

    1965年5月-1969年11月:文化大革命停课。1969年11月-1972年10月:到江西干校劳动改造(有少数人提前分配工作)。1973年1月-1974年7月:人民大学奉令解散,从干校返校等待分配。1974年7月-1977年6月:原体育部教职工分别分配到清华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师范学院体育部及体育系工作。

  • 1977

    1977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原体育部大部分教职工返校工作。1985年后,体育部由科级单位转为处级单位。研室与校医院保健科合作,调查研究学生体质。

体育教学

50年代初,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学区分布比较广,有五个教学区,第一个是铁狮子胡同(本科);第二个是西郊;第三是海运仓,当时是专科在那里;第四是西苑教学区,现在的西苑中医院,我们的外交系在那个地方,后来外交系调整组成外交学院;第五是预科。

在1950年-1952年6月,开设了普通体育课。后来体育研究生班的学生们开始翻译苏联大学的一些课程设置。引进苏联的体育课课程结构,首次了解体育课还可以分成基础班、提高班、保健班。1952年9月-1965年6月:大学本科体育课按男、女,并根据体能测试分甲、乙、丙组分班上课,每班20~25人左右。大跃进以后,把整个体育课,每周2小时的课,从每年总时数中,分出来1/3上军事课,2/3时间上体育课。由于教师们的对这个措施意见很大,不赞成占用体育课的时间,不长时间就取消的这个改革。

从51年开始,制定统一的教学进度表,要求教师上课必须先写好教案。50分钟的课,分成开始部分(1-3分)、准备部分(8—10分)、基本部分(30-35分)(一般有两个内容:一个以上肢为主,一个以下肢为主)、结束部分(2-5分)等几个部分。对每篇教案,都要进行全体讨论。讨论结束后,任课教师带领其他教师模拟上课,然后大家提意见。

60年代开始对全校各系研究生开始设体育专项选修课。当时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教学工作的进行和改进,有检查课,有公开课,集体备课、集体练习。每个礼拜都要集体备课,没有集体备课就要进行集体练习。因为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每次练习都由擅长本项目的教师带领,培养全体教师的“一专多能”。当时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是任何项目都会教。还有公开课,每学期大家都要观摩两个老师的课,然后大家讨论。每学期末,课程结束,在放假前,有两周的时间。这时将教师按照二、三人分成一组,拿介绍信,到各个高校去考察教学情况,回来后,大家讨论,学习各校的长处。

复校以后,北京市高教局体卫处举行高校教学观摩课,由人大承办。教育局的人充分肯定了人大体育教学,并且称赞人大体育教学“有板有眼”。期间主要是做以下的工作:

1.保证正常的教学,开设的课程有球类、体操、田径、武术、游泳等。

2.教师们参加了体育场地、设施修复和重建劳动,如300米的田径场和中心区的十块篮球场。

3.集中组织教师的业务学习,包括:田径、球类、体操、游泳等项目,特别是年轻教师还专门进行了体育理论诸科目的理论进修。

4.随着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体育课开课的层次为本科1-3年级,1、2年级为基础课,3年级为选修课(选项)。

85年后,体育教学进入稳定时期,教学层次为本科1-3年级,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田径、游泳、健美操等。95年后,开课层次变为本科1、2年级必修课,3年级选修课,研究生选修课。开课项目有所增加,包括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游泳、田径、乒乓、体育舞蹈、健美、健美操、网球、击剑、板球。

1、2000年底,体育部围绕中国人民大学新世纪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召开了体育部教学工作系列会议,会议以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共进行了大小七次会议。体育部研讨怎样确立与学校发展同步、兼收并蓄国内外高校体育发展思路或成功经验的新世纪人大体育教学的体系。这次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涉及了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涵盖了教书育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标准、场地设施、素质教育、宏观展望等,也有的提出了个人的意见和建议。在教学工作主会议上,分管教学工作的副主任宋小荣在总结老师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努力创造一流的体育工作,为创建一流大学作出贡献》的报告。校党委副书记张建明、教务处副处长潘平出席了体育部教学工作主会议。

2、2001年申请了学校教学改革的立项;中国人民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体系——大学体育教程实践篇,在体育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如期完成。在本科生体育课使用。

3、200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体育部贯彻落实《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精神,对体育课程设置体系进行了改革和探索。2000—2001年修订了体育教学大纲,2002年12月完成了中国人民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体系——大学体育教程实践篇。

4、建立、健全了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以往体育教学近似于体育训练的教模式。设立了以第1学期基础教学加强身体能力、基本体育知识教育和第2—4学期专项教学的体育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发展身体能力,人人学会一套人大自编的健美操或武术长拳,学会2项以上的锻炼方法和基本技术,为终身身体打基础。培养主动、自觉进行体育活动的习惯。

5、建设有人大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特点找出适合自己特点的1-2种锻炼方法。至少让学生学会一操一拳,即在一年级基础教学中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掌握一套人大自编健美操或一套武术长拳,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锻炼习惯,为第二学期向专项化教学、确定自己兴趣特长做好充分的理论和技术上的准备。第二学期开始开设专项教学,在体能和技能达到一定水准的前提下,向兴趣化、多样化、技能化方向发展。

校体育代表队训练比赛
及课外群众体育锻炼的开展

从1950年建校,学校就十分重视群众体育活动,认识到了仅授体育课并不能解决增强学生体质的问题,因此投入了相当多的力量,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以补充体育课的不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1950年-1960年,每年春、秋两季各召开一届田径运动会及篮球、排球、武术比赛,1963年以后每年召开一次田径运动会。
2.成立了田径、篮球、排球、体操、武术等业余代表队,进行不定时的业余训练,以此来推动这些项目在群众中的普及。由于代表队队员大多是劳动模范、战斗英雄,年龄普遍偏大,因此运动水平并不高,训练也不太正规。
3.1964年,根据郭影秋校长指示,成立了以田径为核心的体育集训队,集中住宿、就餐和管理,并给予一定的营养补助。平时学习回到各系,校团委派出专职干部担任集训队政治指导员,负责思想教育和生活管理,集训队成立党团支部。这一举措对以后我校运动水平提高起到了很大作用。
4.成立各级体育协会,通过体育协会开展体育活动,每天保证学生一小时课外锻炼。
5.建立系专任教员制度。体育教研室给每个系配备一名体育教师,指导该系的体育工作,带领学生出早操,组织课外活动及比赛。
6.学校主要领导的重视。学校运动会校党委均下发正式文件,吴玉章校长、郭影秋校长每次必参加,而且每次都接见优秀运动员并一起合影留念,并对学校体育工作给予了许多具体指示。
7.校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每个寒暑假期间,体育教研室都组织几百名学生去十三陵水库、大连等地举办游泳活动和到深山老林进行野营训练。
8.篮球运动轰轰烈烈。由于建校初期学校将当时北京有名的“未名篮球队”多名主力队员调到学校担任体育教师,他们经常在校内外进行比赛、表演,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带动了整个学校篮球运动的开展。

1978年复校后我校又逐步恢复了篮球、排球、足球、田径、武术、乒乓球、游泳等学生代表队。每周进行三次课外业余训练,并参加北京高校各项赛事。学生的课外活动主要体现在每周出三次早操,课余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传统赛事主要有“校庆杯”篮球、排球、足球甲乙级联赛、乒乓球团体、个人赛、春季田径运动会、新生田径运动会、“一二·九”接力赛及各院系、学生社团组织的其它体育活动。近年来,我校群体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多年被评为“北京市群众体育甲级院校”、“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学校”。

1985年教育部在全国部分高校开始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我校首批被批准试办男、女篮球、女子排球三支高水平运动队,普通代表队有田径、武术、乒乓球、男子足球。93年女排取消试点队,增加男足为试点队。由于招收了大批专业运动员入校,竞技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男女篮球始终保持在全国前八名,女排、男足最好成绩是全国第三名。

进入新世纪以来,体育运动队越来越受到校领导和部领导的重视,为男足、男篮聘请了高水平教练,最大限度的投入资金保证运动队正常的训练及比赛,近年来,运动队的成绩突飞猛进,取得了辉煌的成绩。2005年在男篮获得首届大超联赛冠军后,纪宝成校长特向球队颁发了校长特别奖,并亲自为球队召开庆功会。

体育科研

建校之初,体育教研室对资料的积累、科研工作就很重视。单独建立资料室,有资料室主任和两个专职的资料员。当时整个人大的科研气氛很浓、要求较高。体育教研室也受这方面熏陶,自己也组织学术报告会。从困难时期开始,体育教研室与校医院保健科合作,调查研究学生体质。

复校以后,也多次组织学术报告会。还承办了北京高校第一届体育学术讨论会。发表文章二十篇,人民大学就有五篇。科研成果有:《马恩列斯论体育》、《毛主席论体育》。都是文革以后出版,前者成书于文革前,后者成书于文革后。

1983年承办了北京市高校第一届科研论文报告会,入选的论文篇幅人民大学数量最多,在50%以上。此外,人大体育部集体搞的大学生体质调研报告获市教委颁发的科研论文一等奖。

组织20多名新老教师编写了十三本体育教学的专项教材。这十三本教材均为内部出版的资料,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95年后,体育部组织人员汇编自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市高校大学生体协、人大等各领导部门颁发的体育方面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详细内容、细则等文件汇总成册(20余万字),内部出版完成,受到教育部、市教委的好评,教委体育司的领导说,人大汇编的这部书是全国高校中最完整、最全面、最详尽的一本资料,给我们要了几十本去,发放到全国重点大学。体育部内部出版的13本教材报到教育部体育司和市教委体育处后,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些教材的编写者评教授送到北京市去,或在校内评副教授均得到了认可,对评职称起到很大的作用。95-99这几年间,体育部十几位教师撰写的百余篇体育科研论文,据不完全统计,获教育部一、二、三等奖的约十几篇,获北京市教委一、二、三等奖的有20多篇。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部体育科研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

1、2001年体育部在围绕学校“建设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大讨论中,教师近30篇论文汇编成“体育部大讨论文献汇编既2000年度科学论文汇编”,尽管表述角度不同,但都表达了教师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在教学建设上的清晰思路。
2、体育作为社会教育学科,充分依靠中国人民大学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学科优势,紧紧围绕学校教育目标,充分利用共享资源,进行体育科学与研究。“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响亮的口号。积聚人大体育、中文、历史、伦理、社会、新闻、环境等多个学科和学生团体志愿者的研究中心已成功举办多次高层次的学术论坛及项目研究。“奥林匹克文化教程”是体育部与“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合作编撰的为普通高校学生量身定做的体育理论教材。为2008年奥运志愿者的培训奠定基础。
3、结合课堂教学和训练进行科学研究,几年来教师在国内外体育刊物上发表论文15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近50篇。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报告会,其中国际学术报告会10人次。参与教材编写和科研项目近10部。
4、“‘合作教学法’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获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三等奖,2000年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开设研究生特色体育课之研究”、“对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摆动腿的运动对身体重心运动状况影响的研究”、“对我校保健教学课的研究”获2004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奥林匹克主义与人的和谐发展”2003年获北京高校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三等奖;“大学生压力资源结构模型的验证性分析”获2006年北京高校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二等奖,“对我校传统养生体育课的分析与研究”、“对发展我国高水平排球队的思考”获三等奖;“对北京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的调查与分析”获优秀奖。